
学术园地
目前临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普遍采用“标准”化方式,如阿司匹林100mg或氯吡格雷75mg。但实际应用时常获得截然不同的效果:部分患者用药后无效,无法控制和预防血栓发生;而同时另一部分患者则发生出血。近10余年大量临床观察及研究都显示标准化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部分患者用药无效,导致血栓及心脑血管死亡明显增高;同时部分患者因过敏而发生出血的事件显著增加。
鉴于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存在,2011年开始多个欧美医学指南推荐血小板功能检测;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也发布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推荐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时时实施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提高抗栓治疗疗效和安全性。
在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下对抗血小板药物无效患者,可以增加现有抗血小板药物药物剂量,或者更换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药物。而对抗血小板药物过敏患者,则可降低原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剂量,或者停用一段时间。这其实如同高血压、糖尿病需要在相应检测指导下用药一样,是提高血栓防治效果,并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霍勇. EPICOR-Asia亚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抗血栓治疗管理模式的长期随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 2012.
[2] 牟彦红, 彭瑜, 丁丽琼, et al. 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心脏杂志, 2014, 05.
[3] 田然, 曾勇. 病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3, 6, 36.
[4]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42:986-991.